原文

关于人的素质

最近上海开始实行垃圾分类,有些人就开始把“能否准确分类垃圾”跟“素质”这个词挂钩,从道德高度鄙视那些不认真分类垃圾,或者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的人。有些小区门口每周都要张榜,公开表扬和批评各楼层的垃圾分类情况。某些人很是有种给人发小红花的快感。

且不说上海的垃圾分类方法和执行方式是否合理(比如湿垃圾破袋扔之类的奇葩做法)…… 这些战战兢兢指手画脚,使我想起一些关于“素质”一词的事情来……

很多中国人喜欢提“素质”这个词,总觉得自己是素质高尚的,喜欢指责别人素质低。然而真的如此吗?实际上,我发现爱提“素质”这个词的人,在心理上都是有一定问题的。

在这些人心里,素质只是一个口号,一个标牌,一个可以把自己放到别人之上,获得优越感的心理手段。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,说别人素质低,好像自己素质就无可挑剔,是圣人。

我排队,所以我素质高,所以我可以鄙视其他人。别人只是走到前面看了看,就觉得别人要插队…… 喂喂喂,你干嘛?到后面排队去!什么素质…… 小区公告说可回收垃圾要自己拿到挺远地方扔,你把可回收垃圾洗的干干净净码的整整齐齐,但你觉得搬运可回收物应该是垃圾处理人员的本职工作,你就像以往一样放在垃圾桶旁边,所以你素质低,不讲公德,你就是村炮,我就高你一等!

这其实体现了他们内心对待其他人的不平等,或者叫做“歧视”。喜欢歧视其他人的人往往也有另外一种性质,叫做“势利”。满口“素质”的人往往是势利的。他们自以为是圣人,而其实呢,他们缺少最重要的一种品质——平等对待和尊重他人。

还有另外一些人,他们因为恐惧而做出显示“高素质”的举动。这些人很在意别人的眼光,生怕在外人眼里素质不高了,所以事事谨小慎微。这种人在早期是因为被前一种人鄙视,所以因为恐惧而显示“高素质”。久而久之,他们也开始鄙视其他人,总喜欢说别人素质低。这也许就是所谓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”。

可惜的是,以上这些人都没有明白真正的素质是什么。他们避免某种行为,是因为他们怕别人觉得自己“素质低”,所以不再高人一等,或者怕被人看不起。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恐惧或者其它卑劣的心态,而不是因为从内心尊重其他人。

有位古人说得好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能够从内心尊重他人,体会到某种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,从而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,这就叫做“共情”,compassion。从这种良好的心境出发,调整自己的行为,而不引以为豪。一旦有了共情,良好的行为将成为自动的,而不需要调动恐惧,或者高人一等的心理。

举个例子,我回国之后发现有些商场的卫生间没有擦手纸。有些人洗了手没法擦干,就一边走一边甩手,把水甩掉。我正好在他身后,水就甩到了我身上,挺不爽的感觉。然而我首先想到的,不是这个人素质低,而是“原来这样甩手会甩到后面的人身上啊,可能很多人都没意识到……” 然后我记住了这个教训。下一次再遇到没有擦手纸的卫生间,我洗手之后就会注意不要往后甩手,而是先往水池里轻轻的抖几下,免得甩到其他人身上。

另一个例子,看电影或者看演出的时候,我发现如果前面或者旁边有人用手机,会晃到我的眼睛,分散注意力,这对于欣赏节目非常不好。所以我自己在电影院和演出时,从来不掏手机出来。很多演出场所工作人员在演出前都举个牌子跟你说不要拍照,很多人不理解是什么原因,还以为是为了版权。其实不是的,因为前面有个手机屏晃眼睛,真的很烦人。

所以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让我自动学会了很多东西,我不需要看一本厚厚的“礼仪手册”来明白这些。这就是共情的力量。

没有共情,体会不到别人感觉的人,就只能按照条条款款规矩办事,或者被恐惧推动。书上说这个是“素质低”的表现,或者这样会被人鄙视,所以我不这样,但我从来没理解。如果理解了,就会发现你不用记住这些规矩了。因为你能切身体会到这些行为所造成的烦恼,所以你就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去照顾其他人的感受。

一旦你从内心体会到这些,你就不会再提“素质”这个词了。你的行为不再是为了显得自己素质高,高人一等,而是自动的,发自内心的。你也会发现有些所谓“素质高”的做法其实是多此一举,承担不必要的责任。然后你就学会了灵活行事,让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都更加和谐。